当前位置 首页 > 足球新闻

从国足助教到体校技术总监,陈涛:很荣幸,和学校一起成长

  • 时间:2025年08月12日 12:13|
  • 来源: JRS直播网

撰稿/左瑞 张家口市冰雪运动学校设立足球项目——不是雪地足球,更不是玩笑。这绝对是国内足坛突破性事件,而校方在2024年11月聘请陈涛出任技术总监颇具轰动性,陈涛告诉本报,加入“破冰”之旅,他很荣幸。

提起陈涛,第一印象是二十年前荷兰世青赛上那个光彩耀人的少年,但对已四十不惑的他来说,球员时代的荣光,已成不必再提的往事,教练工作才是他如今人生的重心。“球员的经历跟教练员有关联,但从本质上说,这是两个不同的职业。”

世预赛18强赛,陈涛作为国足助教参与,但他不是焦点,他比主教练伊万年轻很多,比一些老队员也没大几岁。在同行眼中,“谦逊、低调、踏实、合群”是陈涛现在的标签,“他在国家队摆得正自己的位置,还很爱钻研业务。”

但除了陈涛自己,似乎没人能说清楚他为什么会去张家口。

“为啥我感觉很荣幸?新的学校,新的角色,新的项目,而且,学校给了我很大的空间,领导给了我极大的信任。”当事人说,“越是这样对你,你就越想把事做好。”所谓新的项目,是冰雪学校与河北北方学院已达成协议,其青训球员可实现从中专到本科的贯通式升学。接下来,当地另一所公立二本院校、张家口学院将成为“3+4”教育的又一合作方。

陈涛很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:为什么少儿时期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都很喜欢足球,但越往后、越向上,足球人口就越少?碰上学业和足球二选一,做决定就更艰难。毕竟,青少年球员成长中存在太多变数,谁也不能保证一个孩子青训基础好,就一定能成为职业球员。

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,陈涛深知足球家长对“功课荒废了怎么办?踢不上职业怎么办?单招落榜又怎么办?”的担忧。而学业和足球两不耽误,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,也能让更多的家长放心。“让更多的孩子能走足球这条路,就是我们学校领导的初衷,我觉得,这个项目真的挺好。”

学校从中冠起步,成立职业俱乐部的计划目前在研究落实中,希望找到更多的好苗子,给他们一个托底学历的同时,“也不影响你成为职业球员。”通过自有的青训体系和中乙平台,输出优秀的大学生球员,将是学校未来的育人方向。

能成为项目奠基者之一,陈涛备感荣幸。

技术总监的职位原本另有首选。和张家口结缘,是邵佳一牵线,约着张辛昕和陈涛一起为学校初次选材提供专业意见,“后来邵指导去青岛带职业队,没时间再到张家口做这个项目,学校领导找我一聊,就有了很多共鸣,然后有了这次合作。”在陈涛眼中,校长郭志炜开明通达、目标明确,为他“创造了一个这么好的平台”。

这个平台,将是陈涛在青训领域知行合一的一次机会。他从俱乐部梯队、一线队、国青、国足的执教履历中迅速积累,形成了一套“灵活、整体、主动”的足球理念,已写入冰雪学校足球项目的青训大纲。

在陈涛看来,足球的美丽和胜利可以兼得,如果没能做到,那就是某些环节做得不好,不应推翻这个理念并自我怀疑,“在追求的过程中,我会永远谦卑,但对这种理念,我会一直坚持。”

陈涛所推崇的足球,要义在于:“灵活性”影响终局,阵型和战术的变化必须存在;“整体性”即“全攻全守”,11 人在攻守两端都要参与;“主动性”则包含运动战中四个时刻的主动,以及防守时始终保持侵略性。

目前,陈涛通过3+4贯通机制培养高素质球员的行动尚在起步阶段,学校只有09/10、11/12、13/14年龄段的三支梯队,换句话说就是五年级到高一的孩子,“3+4”的框架和优势还无从体现。

最年轻的球队获得河北省锦标赛冠军时,新任技术总监就在现场。平时训练,有空时他也会仔细观察,但主要职责是选拔、评测教练员,定期为教练团队召开业务培训会议。

这三支球队的教练们都有职业球员背景,且正当盛年,都有很强的示范能力和学习意愿,比如于淼和张淇,都是三十几岁,此前分别效力于绿城足校和成都足协,既有青训工作经验,也能给刚退役的新同事进行传帮带。不过,所有教练都在执行陈涛制订的青训大纲,践行他对足球的理解和追求。

具体要求是青训思路、执教方式、技术标准、战术打法、场景设计……包括教学语言的表达都要统一。“这么做不是限制教练员发挥,而是在一个规范的框架内让孩子顺利地成才,我们希望一开始,学校就有自己的一套培养体系。”陈涛说,这就好比毛坯房已经设计完成,装修可以选择中式或欧式,但“你不能改户型”。

青训纲领不是为了一支队伍的成绩短期存在,而是为了学校的每个梯队有所依托和传承,持续提升训练水平。“很感谢学校这么信任我,所以我竭尽所能地去创建这个框架,希望能延续下去,然后通过不断优化,让它变得更丰满。”

随着队员慢慢长大,更小的孩子入校,从初一到大四,陈涛的青训思路会获得十年的执行期,以及巨大的想象空间。他坦承这方面是个优势,培训机构、职业梯队大多和一些初中、高中逐个合作,能完成十年一贯制直通大学的,能从小到大坚持一种青训模式的都很少。“我们依托于公办学校,相对来讲发展过程会非常稳定。”他说,“所以说教练团队和孩子们很幸运,我也很荣幸,能跟着学校一起成长。”

无论未来还是现在,“师随队走”已经成为学校的常规。外出集训比赛,文化课老师都与球队一路同行。有的时候比赛越多,对学业的影响越大,“我们学校的老师们只跟一个队,孩子们起码能一直保持边学习、边比赛、边训练的稳定状态。”

学校设想的“3+4”意在创新体教融合,同步丰富球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,而绝不是不学习、只踢球也能上大学,那样就背离了教育的本质。“贯通式升学还得继续探索,因为我们还没有孩子上北方学院,学校也没到‘3’和‘4’交界的地方。”陈涛相信,只要所有人目标一致,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克服。而所有的努力,都是为了让孩子平稳地成长,让更多人愿意参与足球,让更多的高水平球员接受高等教育。

学校的嘱托,足球的未来,写在一纸聘书上;孩子的前程,家长的期盼,落在自己的肩头。陈涛感觉“其实挺沉重的”。他认为不仅执行青训大纲的球员和教练们需要不断学习,自己也不能抱残守缺,一旦停止学习,“这样从业会有大问题。”

有人说,人生四十才开始。40岁的陈涛觉得,参与张家口“破冰”行动,是他教练生涯的又一次重启。“我从深圳带青年队起步时,也有过这样的处境。不能还想着我以前是怎么训练的,足球的发展太快了,需要不断去理解、吸收新的东西。再根据现有球员的特点,改变他们的认知。”

未来尚未可知,学习方向已定。

“第一,高水平的比赛你要认真去看;第二,如果有机会出国去高水平联赛,甚至加入俱乐部,真正地学一些东西更好。”在国外的看台上看球,对陈涛来说意义不大且帮助有限,他想要去职业队,近距离观察训练、比赛的模式,包括备战的所有细节。

作为教练员去留洋,欧洲是他最便捷的选择。在亚足联职业级教练学习课程中,德甲俱乐部的现场面授环节,曾让陈涛受益匪浅。未来的足球世界,他认为梅西、C罗那样的绝世天才会越来越少,个体对球队整体的依赖会越来越强,“整体性的足球越细致,越能弥补球员个体的能力差异。”而这方面,德国足球一直是典范之一。

实践自己业已成型的足球理念的同时,陈涛不会停止求索。“从我个人来讲,肯定要不断地吸收新的理念和知识,你不能说某种模式或者打法一定正确,而且绝对不会更新换代吧?在足球的世界里,可能只有不断地变化这一规律是永久不变的。”